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宗族社会治理     检索到  65333  条相关信息

本文介绍三溪村宗族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宗族规则、治理过程、治理方式等来展示乡村治理变迁及实态。

作者:魏晨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治理形态是杨氏宗族社会能够建立稳定的宗族秩序、保证宗族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杨氏宗族治理是在宗族“结构—功能”范式下展开的,即在宗族组织结构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下展开的。本文将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过程、治理方式等展现杨家坊的治理形态与变迁。

作者:王章基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宗族因治而聚。在宗族内部,族长、房长构成宗族社会的核心主体。而宗族之外,国家承接起治理的主体责任。宗族与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

作者:胡平江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传统时期,吴氏宗族治理主要呈现为宗族内部的自治,国家和政府难以管理到宗族内部。吴氏宗族依靠内部的治理主体与规则,维持宗族的有序运转。本文分别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与方式、治理过程等方面阐述司前村吴氏宗族治理形态。

作者:张利明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本文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方式来考察中寨围陈氏宗族在1949年以前的社会治理

作者:刘思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本文介绍江村江氏宗族治理的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过程、治理方式、治理变迁与实态等。

作者:杨涛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传统时期,下镇村的治理体现为房族主导下的宗族治理。族长、房长(“老大”)以及家长都成了村庄治理的主体,通过族规、祖训、家训等宗族治理规则,教化族人,处理宗族事务。国家权力很少介入村庄事务,且以宗族为依托,根据宗族和房支设置里甲、保甲。民国后期,保甲体系在村庄中地位上升,逐步取代宗族成为村庄治理主体。

作者:史亚峰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治理是有目的的活动,宗族村庄治理的目的在于维护宗族的整体性和秩序性,加强宗族内部的联系,维系宗族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主要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五个方面来对传统社会时期俞源村的治理形态进行还原。

作者:罗丹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