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幼儿教育”指社会专门的托幼机构对0~6岁儿童所进行的教育。中国的托幼机构包括幼儿园、学前班、社区活动中心、游戏小组和其他各种流动的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其中,幼儿园是中国城市幼儿教育的最主要的组织机构,而学前班是中国农村最主要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2004年10月20日至11月7日,国家教育督导团派出督查组,分别对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吉林、湖南六省(市)的幼儿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督查组听取了六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幼儿教育的情况汇报,深入到14个地级市、19个县(市)、62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共抽查74所幼儿园,其中包括在2004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河南济源市勋掌幼儿园、北京市北大医院幼...
幼儿教育发展长期低迷的状况已经引起关注,但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依然迟缓,农村和西部幼儿教育发展极为迟缓。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属性认识不清,对实施幼儿教育的责任划分不明。满足普通家庭幼儿“学有所教”的需求是政府应担负起的责任。
本文针对近几年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学前儿童民汉双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从多个层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一是基层教育系统及农村小学管理层幼儿教育教学经验的缺失;二是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三是学前双语班教师幼儿教育教学的经验匮乏和任职心理准备不足;四是有关政策的“临时性”特点的不良影响;五是学前双语班“1∶40”...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未能从规划、投入、机制等方面重视公平,一些地方出现的“运动式”苗头,也势必对幼儿教育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亟须有效推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改革现有体制,改变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定位。
本文介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动因、民族语言的保存和发展、幼儿教育定位、数量和质量关系、在职教师转型、“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