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村庄秩序     检索到  17165  条相关信息

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双河口村村政在一种由地方性特殊主义的“情”和国家普遍主义的“理”所共同交叠架构出的秩序化空间中施 展并发挥其相应的权力与职能。首先,双河口村经由亲缘秩序和现代行政秩序两者交叠架构出村庄秩序的基本形式。其次,双河口村在处理乡村事务中也形成了特色的调解与仲裁的理路。最后,双河口村对社会治安进行组织化机制,并明确了综合治理责任。

作者:吴毅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本文讨论的是村庄秩序的变迁。首先,本文论述了乡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指出“人情”是熟人社会中的一种机制,人情机制维系了熟人社会的秩序生产。其次,本文介绍了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与礼俗,并指出人情也构成了乡土熟人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接着,本文阐述了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的四个原则。最后,本文阐述了现代化进程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塑,并阐明了挖掘熟人社会理论意涵的价值。

作者:陈柏峰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本文指出,革命和全能政治是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双村变迁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场域化,我们可以看到此一时期宏观革命性剧变下的双村政治重建,并发现经由革命所输入的宏观国家权力对微观村政渗透与统摄的历史轨迹。

作者:吴毅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本章的结语部分在各地“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城市新基层空间的重建逻辑,我们将其概括为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逻辑融合的结果,并强调这类社区的治理秩序的形成遵循着“变革—适应”的原则,是多种类型的行动主体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下动态塑造的结果。而从各地“村改居”社区中种种精细化治理技术的出现可...

作者:吴莹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首先,本文阐述了重建以家户为基质的村落经济秩序的主要特点,一是超经济权力强制从生产领域的退出与农民经济自由的获得,二是国家、行政村和农民的关系集中体现为税费的提取与缴纳,三是现有土地分配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其次,本文以民间互助讲述了双村社会关联的具体特征。最后,本文指出了在村庄经济的再造中,基层市场体系作为地方社会的公的空间,有着其独特的作用。

作者:吴毅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本文基于对江汉平原一个村庄的深度调查及其区域状况的理解,从村庄内部视角勾勒出该区域内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基础。在不信鬼神、老人无用生命观的基础上,当地对老人“没用了就该死” 的普遍认可,为老人自戕生命提供了社会氛围和心理基础。因此,人们对老人自杀并不存在偏见,当地已然形成一种老年人自杀正常化的村庄秩序

作者:杨华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在中国农村,熟人社会是一个基本的社区生活单位。通常情况下,自然村的范围就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具有相对明确的自然地理、群体和心理认同的边界,是农民在物质、社会和文化上的生活场域。农民生活诸方面可以在熟人社会中得到整体性的体现,人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宋丽娜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关键词:

在农业向工业的过渡 ,再由计划经济的集体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家族化的企业集团在中国乡村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对一直是社会主义典范的华西人来说,走家族政治道路,可能预示他们正在寻找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关系,寻找一种对于权利、义务和集体荣誉的重新定义,而非一定是丢弃集体的私有化道路。

作者:周怡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