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沟通规则     检索到  20568  条相关信息

本文关注数字化、移动化的沟通技术与人们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沟通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不是技术条件变化的自然呈现,而是携带着规则重构的深层机制。为避免不少研究陷入的“社会真空”困境,本文借助“沟通能力”和“沟通规则”的分析概念,呈现了社会生活中公私两级(公共生活、私人生活)从传统到当代的沟通变迁——例如,从双轨政治的沟通双轨到信息政体的民主参与,...

作者:黄诗曼 赵璐 刘松吟 孙朔晗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本文是一篇关于聋人的沟通民族志。笔者于2010~2013年在台湾、香港、大陆进行多点的田野调查。台湾、香港和大陆有不同的政治以及教育体制,虽然教材都是使用华文撰写,社会大众也多数能使用华语和华文,却有三套不同系统的手语。本文关注日常生活中聋人使用手语的沟通特性,发现感觉器官的使用情况不同,人在使用语言进行描述,将自己和世界联结在一起时,符号类型的运用也有所不...

作者:陈玩臻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李扬:今天是银监会培训中心的罗平主任给我们演讲,我们请他来演讲的题目是《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监管》。这就涉及一些监管的理念问题,可以理解为制度架构。总的感觉就是监管这个问题是需要在中国好好议一下的。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监管这个概念的,但是很容易把监管这个概念和老的统治、管制、领导混合在一起。我以前讲过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宏观调控的概念,因为他也是把它搞到管理、管制...

作者:李扬 罗平 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关键词:

信息沟通技术的发展是否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大部分原因要归于对孤独本身的理解和假定上的差异。在对文献中孤独含义的歧义性理解进行梳理和厘清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讨论孤独的两种视角——情感视角和结构视角,说明了争论双方实际上是从两个视角出发来理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人们的孤独状态的。最后,对于如何观察、研究与评估当下受到IC...

作者:涂真 乔天宇 曾格子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本文描述了笔者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感想。何为观察,何为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到的内容。注意这个过程不做评判,不下结论。这看似简单,但在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习惯根据自己的立场去做评判、去下结论,而非清晰地描述观察到的内容。

作者:解岩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本文研究当代中国地方金融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分担规则不确定问题,即风险自担规则虽然事前得到地方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方的一致认可,但是事后实际运行的规则常常在风险自担规则和风险共担规则之间来回摆动,呈现出不确定的状态。

作者:向静林 邱泽奇 张翔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本文首先介绍亚太地区正在经历一场规则制定的争斗,然后指出谁在亚洲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作者:Graeme Dobell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本研究考察了C镇10位高考陪读母亲的情绪劳动实践过程,分析了陪读母亲对自身情绪劳动的意义建构。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和教师主导陪读情感规则的生产,网络博主推动情感规则的传播,母亲们习得、遵从且努力践行这一规则。高考不是考生的孤军奋战,而是陪读母亲和考生的“同频备战”。借鉴社会空间理论,本研究发现,陪读母亲的日常生活涉及校家社联系的社会交往空间、个人空间和“家”...

作者:黄亚苹 王曦影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