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总结作者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调研的全过程,包括:选点与进村、调研经历、反恩与感情等。
本文记录作者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每天调研情况及感悟。
本文介绍鄢氏由来与迁徙、鄢氏繁衍、燕坊村的形成、燕坊村的建制及当下概况等来展现燕坊村鄢氏宗族的形成与演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社会,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更高。本文将从气候特征、地理特征、水资源、土壤、交通、风水布局和村庄格局等方面考察燕坊村自然形态与实态。
1949年之前,燕坊村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村中有六个姓氏的人在此居住,小小的村庄也以姓氏为边界被划分为六个生活区域。在村庄内部,各姓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血缘共同体,宗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基本单元。在血缘共同体之上又有村落社会,村落社会是人们基于共同的村落生活而形成的,各种跨宗族的社会组织、文化活动以及婚姻关系是村落社会形成的关键因...
1949年之前,燕坊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两种权力,一种是国家的权力,一种是宗族的权力。在鄢氏族人看来,保长、甲长是国家权力的代表,而族长公、房长公、“斯文”则是宗族权力的代表。本文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规则、治理过程等方面分析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治理形态。
族产是宗族共同体得以维系的经济基础。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族产相对薄弱,“众家”在许多公共事务中对族内富商的依赖性较大。传统的鄢氏族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将商业利润拿回老家投入宗族事务用于修谱建祠、兴办学堂、赈济族众等。所以,“传统时期”的鄢氏宗族是以族商的富庶来弥补族产的不足的。本文从经济形态概况、产权形态、经营形态、分配形态、消费形态、继承形态、...
1949年之前,燕坊村是一个多姓聚居的村庄,各个姓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相似的习俗、观念与信仰。在传统社会,文化是村庄共同体的“黏合剂”,它将不同姓氏的人连接在一起。在鄢氏宗族内部,共同的文化信仰将族人凝聚在一起。文化是观察宗族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从信仰、观念、习俗、教育等方面呈现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当前的文化实态。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