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厘清区域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尽早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显著意义。借助2020年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述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网络结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区县的网络结构特征值变化最为显著;网络中心性对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
本文分析农业碳排放时空格局和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并结合IPCC核算框架和我国省级排放清单指南,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
不同于生产侧的污染物,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这就意味着CO2的排放峰值与人口增长直接相关。通过两种不同的假设方法——人均CO2的排放和CO2排放强度,我们对中国未来CO2排放的峰值和峰值出现时的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即使中国人均CO2的排放量不再上升,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中国的CO2排放总量还将持续增加,2026年前后达到峰值。如果按照中国承...
县(市)域碳收支平衡情况是研究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小尺度碳源与碳汇估算过程中,必须强调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应尽可能地选择可比性较强的同类型区,以实测值为依据,否则将严重影响碳排放的估算精度。
本文主要记述了近年来中国能源与碳排放的部分统计数据。
上一章我们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均GDP)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二氧化碳与煤炭消费之间的关联性,本章将对煤炭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碳排放强度的研究。
本文解读了我国温室气体清单,分析了1994~2018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随着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低碳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经历了先增加后平稳降低的历史过程。
本文重点讨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的影响,全面分析其影响的可能渠道,为进一步扫清合作减排障碍、找到合作着力点奠定基础。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