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由于农村宅基地无偿、无限期和无流动的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回顾农民宅基地产权演变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紧密相连的,经历了从私有到农村集体所有、从自由流转到限制性流转等阶段。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应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和耕地保护制度的基本前提下,遵循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兼顾公平与效率,因地制宜和权、责、利有机统一的主要原则,达到明确土地产权关系、推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目标。
自1978年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如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土地经营效率低下等,农村土地问题日益受到高度关注。30年来,在农地国有、私有、集体所有、复合所有等几种思路下,我国理论界紧跟农村改革的实践,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弊...
本文以安徽农垦调查为例,讨论了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概述了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形成,并总结了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特点。其次,本文对比了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农业经营体制,并指出,国有农场土地租赁制度较集体土地承包制度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最后,本文强调,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应强调农村农地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性质,...
生态保护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捐赠,而一些捐赠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资金支持,希望更直接、深入地参与保护行动。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国家确定了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的方式,尤其对于公益林保护, 国家和集体的权属格局错综复杂, 社会资本直接参与公益林保护还面临很多政策制约,而对于直接参与集体林的保护, 则更是障碍重重, 集体所有往往意味着分散的权属,面对社...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所形成的“耕者有其田”的农户偏好,一直影响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我国“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双层经营体系,是符合人多地少基本国情、适应农业生产基本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成果。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物权性质未能得到完善,农民无法持续从土地上获...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几次大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农民所有、集体经营的土地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实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1978年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发地在农...
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是以股份或者份额的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应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而经营性资产的形态和类别是有差异的,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可选择相应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本文从农村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流动资产的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立足农村集体产...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