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乡村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知晓度低、开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受限、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岗位的设置没有明确、缺乏专业化的队伍等困境。因此,建议: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乡村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突破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留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厘清乡村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
办好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节点,是促成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办好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前提在于,充分洞察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症结”,明确“城市化”浪潮牵引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存危机,认清优秀青年乡村教师“难招”与“难留”的现实,注重乡镇区域内的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关注“离农化”乡村...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政策历经酝酿、形成、启动、转型阶段,在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过程中也出现过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制不完善以及撤点并校导致的乡村文化落寞等问题,历经40年的积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日趋完善、成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不断解决,始终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5~2015年十年来,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尽量做到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全覆盖,从寄宿制学校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从“代管家长”到全方位的照看留守儿童,倡导以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偏远的乡村小校通过共同体的建设,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彼此团结、友爱、互助,动员家长、村民,并源源不断地汲取乡土历史文化等地方资源,使原本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化被动为主动,朝着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小校方向发展。鉴于班额小、师资少,乡村学校围绕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乡村小校发展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关注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出发创新教学方式及教学...
在前期县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7个省区52个深度贫困县的教育空间布局问题进行分析,从空间角度审视其不同空间类型及在不同空间类型下县域的学校布局问题,并为贫困县的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具体建议:教育决策者需具有空间维度;教育政策制定中需要具有类型思维;适度缩减学校布点,改变上学的时段划分;建立省级小学科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视频课解决小学科教学问题等。
对甘肃宕昌、秦安和成县三个县的调研发现,硬件设施建设保障、校长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改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住宿条件差,许多学生在校外租房住,不利于学习,也增加了农民负担。食堂饭菜质量差,开水难以充足供应。校园文体活动匮乏,学生远离家庭,身心健康堪忧,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硬件建设、校长教师培训和学生生活补贴。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