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由于苗语本身发展滞后、人口外流、原生性族群意识淡化、通婚圈变化、政治生活边缘化、双语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近年来湖北省小茅坡营苗族苗语传承及其教育陷入困境。对此,需要支持小茅坡营苗村发展经济,重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苗语学校教育传承体制,在课程中增添跟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以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和苗语言的传承。
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是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主要反映其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哲学,这种智慧和思哲与其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探讨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时,离不开苗族的发展史,因此有必要对苗族的历史源流做一些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的演进动态。倘若孤立苗族的历史演进背景来探究其生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长居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2%。全省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19个民族乡。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族学校86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普通民族高等院校2所、民族中学205所、民族小学578所、民族幼儿园77所。各级各类学校有少数民族学生370.3万人,占全省学生总数的41...
苗族先民在与自然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消费文化,它是苗族人民与自然互动的行动规范和约束力。苗族生态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均离不开苗族自然崇拜的内化思想、族群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族群智慧生成的习惯法,这三者构成了苗族生态消费文化的定力支撑以及苗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范性制度,即共生规范。
本文首先介绍了赤贫苗民的生存困境,其次介绍了近现代国家的基层治理,最后介绍了三节苗人办学与现代民族教育启蒙的状况。
“敲巴郎”是苗族社会一种“杀牛祭祖”的仪式,主要流行于黔中地区。它是追求祖先庇佑、宗族和睦的一种手段。在仪式中,不仅“牺牲”之“牛”具有符号文化内蕴,而且整个仪式充满苗族百姓对祖先的敬畏,希望通过此仪式得到祖先回报的符号意蕴;同时“敲巴郎”作为宗族仪式,是一种分离社会群体的区隔形式,同宗族的人通过仪式上的互动而加强凝聚。
世世代代的白裙苗人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也正是围绕着牛而进行的,同时,也可以说他们的文化就是以牛为媒介而进行传承的文化。在农业文明中以牛来作为族群文化传承的媒介,在东方亚细亚的耕作方式中尤其明显和重要,但如白裙苗人这样,把牛这样的媒介特定和推崇到如此状态,则在世界文明史中极为罕见,同时也具有特定意义。
本文介绍了新龙村“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体系扶贫的内生特点,并以此为例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扶贫的风险治理对策。首先,以苗文培训班为例阐述了新农村的凝聚力和成功经验;其次,叙述了新龙村包村扶贫制度的实施情况及目前问题;再次,概述了新龙村“三级自治”的初步实施成果;最后,就如何治理喀斯特山区扶贫的风险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提高群众在精准识别中的主体性作用、增强群众参与度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