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封建农奴制经济社会制度的束缚,加上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旧西藏95%处于社会底层的农牧民而言,生活艰难,忍饥挨饿、流浪、逃亡成为当时整个西藏社会的一种常态。自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
本文的内容是中印现代化比较结语,首先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接着比较了中印两国现代化的优势,最后阐明社会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以及任务最艰巨最繁重之所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是世界乡村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场域的具体展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理论内涵包括粮食安全前提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建引领下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共同体导向的乡村现代生活、现代性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和...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约旦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充斥着现代化。约旦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阿里·穆哈发扎认为,“相对而言,约旦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成功的是社会方面的现代化”。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指数》,约旦在第一次现代化中的指数为90,第二次现代化中的指数为33,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43,属于初等发达国...
本文以乌兹别克斯坦模式为理论基础,从价值目标、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几个方面来分析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为人民提供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建设被国际社会承认的现代化民主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国家政权和管理的民主化为现代化目标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经济自由化和多元化、构建公民社会是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途径依赖。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除具有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东北地区的发展特点。本报告从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取得的成就,总结出东北地区“五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分析了东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扬美古镇得到推广和普及,并逐渐渗透到扬美人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扬美——这座千年古镇,自此开启了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作者提出了宗族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逐步地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契合。本文首先描述了现代化中宗族的发展困境,其次阐述了学界对近年来宗族组织兴起现象的观点,再次叙述了宗族通过内在创新机制实现现代化的案例,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总结。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