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学校社会工作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并随着整个社会工作的模式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我国港台地区于20世纪60~70年代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并形成当地工作模式。20世纪90年代,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重视,并取得探索性发展。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在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模式。
本文通过对两类学校之间差异的描述,来展示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就学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也许正是出于学校及老师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其分析视角多是从其自身出发的,很少从留守儿童的角度调查或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本文主要从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期望入手、以监护人对学校的期望为补充,再以学校负责人、老师的访谈资料为背景,最终力图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农村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及其特征,厘清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认真应对的基本关系问题,反思性构建未来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变革路径,对于促进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实现农村教育教学的乡村振兴功能,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性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呼吁开展学校性教育,但学校性教育的推行仍存在一定困难,包括学校性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性教育教材缺乏、教师性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等。学生认为现有学校性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促进中国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应注意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扩大政策的覆盖面以及完善相关政策的细节,促进学校性教...
本文主要介绍了号营村的学校教育。首先,分明朝之前、明清时期、1905~1949年、1949年后四个阶段叙述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其次,以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和20世纪80年代的集资办学的教育实践为依托,分析了内嵌于村落社会的学校教育,探讨了号营村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从教育产出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教育对村社的回馈、跨越城乡的号营学校教育...
在乡村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知晓度低、开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受限、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岗位的设置没有明确、缺乏专业化的队伍等困境。因此,建议: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乡村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突破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留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厘清乡村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
本文从农村学校生源、基础教育资源、办学导向、课程教学、师资状况、师生互动、组织制度等多重视角审视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秩序的运行困境及其对农村子女学习成长的影响;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农村子女所处的教育场域和他们所面临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迷茫;以高考招生改革为例,分析了教育政策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制约。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